肠扭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南4年来累计发放资助金3319亿元, [复制链接]

1#

“就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的这个好政策来啦,现在我们的三个孩子都在校读书呢!”9月17日,在河南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教育扶贫专场上,来自驻马店市上蔡县的魏红霞说。魏红霞家里有3个孩子,因为最小的孩子患有先天性肠扭转而导致因病致贫。年,在河南省教育扶贫政策的帮助下,3个孩子均顺利入学读书。在河南,像这样通过教育扶贫政策改变命运的学生,四年来就有万多人次。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是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的根本之路。围绕《河南省教育脱贫专项方案》《河南省教育脱贫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河南以“义务教育有保障”为核心,“保障学业、支持事业、促进就业、助推产业”。

“河南省健全完善了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全学段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做到了‘应助尽助’,确保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失学辍学。”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垠亭介绍说,采取包括发放学生在校资助情况“温馨告知书”和“两封信”在内的各项措施,向社会、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资助工作政策,使大家了解资助政策,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应助尽助”。

据了解,河南省教育厅与省扶贫办密切配合,在每个学期开学后,都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准确的精度比对贫困家庭学生数据,确保资助学生情况清楚、在精准确定资助学生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紧密配合,积极组织各地、各高校严格按范围、标准、程序、时限,将资助资金精准发放到学生手中,确保不漏一人、不错一个。年秋季学期以来,河南省累计资助建档立卡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03万人次,发放资助金33.19亿元,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依托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以继续学业,改变生活。卢氏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锐锋在现场为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像我们沙河乡贫困学生常鑫蕊,年考入江西一所大学,但家里母亲有病,仅靠父亲撑起一家5口人的生活,当年她为减轻家庭负担,有了放弃上大学的想法,最后通过生源地贷款和国家助学金才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年刚毕业就被广州一家公司录用,月薪达到元,真正实现了‘因学致贫’到‘因学致富’的完美蜕变。”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生辍学风险较大,如何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嵩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建中介绍,每学年初,按照“学籍系统、户籍系统、报到人数”三对照原则,逐人追溯去向,随时掌握适龄儿童在校动态。对有辍学倾向的学生及时访、随时访、反复访,动员同学劝、亲友劝、村组干部劝,做好劝返复学工作。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高建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何村乡桥头村的段某飞同学,其父母在外地打工,因疏于管护,他产生厌学心理,离开学校。学校先后8次到外地找到该生父母讲明道理和政策,不厌其烦做工作,最终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该生失学37天后返校,完成学业并参加中考,被县五高录取。

“关于控辍保学,近10年来,我们学校从未出现辍学现象。”焦作市武陟县大封镇驾部小学校长刘筱园介绍,大封镇驾部小学是焦作市武陟县较为偏远、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对于辖区内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该校实行教师“包户包教”制度,联系到每一户,帮扶到每一名学生,既“扶贫”又“扶志”还“扶智”。学校不仅减免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费,还在每年元旦前夕,为他们赠送棉衣作为新年礼物。

学校的老师和贫困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经历,一起成长,让他们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庭一样的温暖。村里的王小喜老人患过脑梗,儿子儿媳不知去向,祖孙三人相依为命,生活举步维艰,他萌生了让孩子辍学的念头。学校得知情况后,就主动让两个孩子免费在校就餐,并进行长期教育帮扶,解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物质的帮扶总是有限,对农村孩子来说,精神的陪伴是最好的资助。”刘筱园表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